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,老槐庄村林下蘑菇产业日渐壮大,2022年,全村食用菌产量500多吨,实现丰产丰收……正值北京市两会,市人大代表马凤强向媒体讲述了自己所在的老槐庄“借林生金”的故事,并建议加大林下经济扶持力度,让更多农村走上致富振兴路。
林下经济的概念其实由来已久。简单说,就是依托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开展复合经营,如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,使林、农、牧各业实现优势互补、协调发展。这种“农业+林业”模式,与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的京郊颇为契合,也已成为许多乡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。比如,房山区王家磨村利用平原造林的100亩林地,建起了房山最大的林下柴鸡养殖基地,利润十分可观;再如,延庆区西山沟村在果园下种植名贵中药材,“药用+观光”每年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。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北京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18.8亿元,带动农民5.57万户,怀柔、门头沟等10个区形成了林药、林花、林蜂、林游等十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“借林生金”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缩影。而从深层次看,北京林下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,根本在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底。从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,到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,近些年来,北京严守红线底线,只搞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,持续巩固并扩大着城市生态优势。放眼望去,正是依托种种自然资源,不少乡镇、村庄走出了特色旅游业、特色林果产业、户外运动等新路。于当地居民而言,还是“靠山吃山”,只不过以前是焚薮而田、坐吃山空,如今是“丰”泽而渔、“护”林而狩。正如他们所感叹的,“这回路子才算走对了!”如今的绿色京郊,不再只是北京的“生态涵养地”,更成为京郊农民的“聚宝盆”,市区居民的“大氧吧”。
保护环境不吃亏、能受益,绿色发展、乡村振兴就有坚实依托。在顶层设计上,北京从全局出发,给予了生态涵养区多重保障——工作考核以生态指标为先,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,建立跨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……接下来,仍要沿着这样的思路,在细节上多下功夫。就以林下经济为例,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,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,社会资本投入少,“有资源无产业”;组织化程度也不高,产品产业链条短、附加值低,“有产品无商品”。如此种种,莫不需要相关方面多加考察、因地制宜,在资金、技术、理念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支持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保持咬定青山的劲头,借绿生“金”的故事一定会越来越多,以生态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就可望可期。
(原标题:咬定青山,让借绿生“金”的故事越来越多)
来源:长安观察 撰文:晁星
Copyright 2015-2023 亚洲外贸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