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烟火人间】
作者:徐贵祥(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参加“盐风海韵 缤纷滨海”主题采风活动,来到江苏。刚放下行李,就接到乡友兼文友老夏的微信,约周末小聚。未及多想,给他发了个位置。不多一会儿老夏回复,哦,到滨海了,咱们霍邱籍烈士陈涛安葬在那里,滨海县有个陈涛镇。
下午随团活动,在车上了解陈涛镇的情况,随车的工作人员不是滨海本地人,但对陈涛有印象,她回答说,听说几年前陈涛镇已经并入其他乡镇,可能陈涛村还在。整个下午,马不停蹄地参观滨海港通用码头、宋公堤、八滩镇、前案村等,脑子塞得很满很满,但是只要有一点空隙,我就会想起那个名字:陈涛。好像有个声音在呼唤我,有个身影在引领我。
晚上的座谈会上,我问县里的同志,为什么要把陈涛镇并入其他乡镇?县里的同志困惑地说,没有啊,陈涛镇还是陈涛镇。我说,我是安徽霍邱人,养育了陈涛的地方,也养育了我,我想去陈涛镇看看。
几个作家听说这件事情,也表示要与我同行。座谈会一结束,我们就踏上了前往陈涛镇的道路。
车子在乡村小路上颠簸,不远处传来涛声,当地的同志告诉我们,这里是淮河入海处。原来我们是贴着海边行进。借助手机的微光,我翻看着老夏发来的资料,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短发女子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她那双大眼睛仿佛都在注视着我。没错,这就是我不曾谋面的乡亲,这就是与我擦肩而过的战友,尽管她比我早生了四十年,尽管她已于八十二年前香消玉殒,但我并不感到陌生。
她知道我要来看她吗,在这个农历初七的晚上,在他乡这块富饶丰盈的土地上。我想,她应该是知道的,她在等我,等待我把她的家乡带到她的身边。
史料记载,陈涛(1920-1941)原名余素芳,安徽省霍邱人,祖籍潜山,1935年入安徽省立第六女子职业学校,1939年入安徽省动委会学习,1940年加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并入党。1941年2月起,先后赴阜宁县十三区、二区任职,担任二区工委书记,她组织民运工作尤为出色,“十多天里,即从开明士绅家里借到四十多条枪”。1941年9月4日夜,因突遭国民党军与土匪武装袭击,陈涛在战斗中牺牲……
我把这份简短的履历看了几遍,似乎有些明白了,尽管我们出生相差几十年,但是她早就活在我的心中了。我在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里写的“王凌霄”就是她,我在《历史的天空》里写的“东方闻音”就是她,我在《英雄山》里写的“蔺紫雨”和“蓝旗”就是她。她们的经历、性格甚至牺牲的经过,都有陈涛的影子。想当初,我在设计这几个人物的时候,对她们的年龄、学历和工作能力,都有过不自信,担心因为她们过于年轻而使作品失真。是陈涛在暗中帮助了我,支持了我,是她二十一岁的年龄印证了我的判断——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上,一个二十一岁的知识女性,可以浓缩一生的美丽,绽放出耀眼的生命之光。
还有那个只绣了一半的枕套。在投身抗战之初,姐姐出嫁之前,陈涛买了一个枕套,在上面绣了“同心抗日,心心相印”八个字。据说因为鞍马劳顿,后面四个字只绣了个轮廓,没能完成,此后这个枕套一直被陈涛带在身边,直到牺牲,成为她唯一的遗物。我看着这个枕套的时候,产生了一个想法:陈涛绣这个枕套并一直把它带在身边,其中有没有她本人对爱情的憧憬呢?应该是有的。我甚至想,“心心相印”这四个字,是写给她姐姐的,也是写给她的战友和我这个后人的,不管我们是战士还是作家,我们都保家卫国,崇尚英雄,我们心心相印,一脉相承。
关于陈涛的牺牲经过,史料是这样记述的:反动武装偷袭陈涛领导的工作队驻地,陈涛从睡梦中惊醒,手持“七子灵”手枪,指挥突围,掩护战友,身中四弹,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。
我特别注意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对陈涛的重视,“第二天天还没亮,陈涛牺牲的消息一传出,周围群众一齐涌向烈士牺牲的地方,一片悲泣痛哭……县委县政府备棺收殓烈士遗体,移葬至东坎镇北郊,召开万人追悼大会,并建公园、立塔永久纪念。新中国成立后,烈士牺牲所在地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,镇、村、中小学和医院等均以陈涛命名……”
从1941年2月算起直到牺牲,陈涛在苏北工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,她能够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如此爱戴,其能力品格可见一斑。这几个月里,有多少场面,多少细节,多少感人的故事?
到了,我们的车终于到达陈涛镇党政办公楼。我下车,走近,亲眼看见“中国共产党滨海县陈涛镇委员会”和“滨海县陈涛镇人民政府”这两块牌子,并用手摸了摸,终于放下心来。然后是陈涛村村部,我特意到院子里走了两遍,并请村干部又讲了一遍陈涛和陈涛村的故事,发现陈涛在这个地方已经深入人心了。最后,我们来到“英雄广场”。穿过一片小树林,我看见了那座褐色的石碑和石碑上的紫铜半身雕像。
巧合的是,同行作家杨黎光是安庆人,距陈涛祖籍潜山只有几十公里。我们两个抬着花篮,在石碑前整理绶带。我对杨黎光说,她的故乡,你的故乡,我的故乡,都是同一片土地。
她在天上注视着我们,我们在地下仰望着她。深深地三鞠躬,直起腰来,我感到脸上落下几颗雨滴。抬眼望去,路灯下没有雨丝。问问身边的人,大家都说没有下雨。当地人说,这里离海边很近,海风往往夹带海水。
这时候,我突然想到了她的名字:陈涛。史料记载,这个原名余素芳的女子,因为对敌斗争需要,给自己起了个化名——陈涛。陈涛的“陈”,是随母姓,可是为什么叫“涛”呢?或许,她愿意成为几滴水珠,融入波涛汹涌的海浪,成为几朵浪花?
那一瞬间,似有所悟。陈涛生长在淮河岸边,在那个苦难与抗争并存的地方,在那个追求解放与自由的年代,这个内心涌动着理想和激情的女子,站在淮河大堤眺望外面的世界。她看见了什么?她看见了波光粼粼的河面,看见了疮痍满目的河岸。最终,她的目光越过了风起云涌的平原、丘陵和山峦,投向了更远的地方——淮河的前方是大海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7月03日 01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Copyright 2015-2023 亚洲外贸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